新闻动态

当妈后最深的领悟: 别对孩子太好! (附对策! )
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18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卢梭曾经说过:

你知道运用什么方法,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为不幸的人吗?这个方法就是对他百依百顺。

当妈以后,习惯性母爱泛滥。事事亲力亲为,就怕自己给的不够多,不够好。

但母爱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,而是帮她长出飞翔的翅膀!

早上给女儿准备早餐,今天早餐是馒头,蘸芝麻酱。还有蒸蛋和一杯奶。

盘子里准备好她的早饭,然后给她的馒头涂芝麻酱,然后她大惊小怪地叫起来:你把芝麻酱掉在蒸蛋上了。一副不开心的样子。

然后我忙说没事儿,反正一样吃嘛。然后女儿撇撇嘴,不说话了。

这时候我老公冷不丁冒出来一句话:你对她越好她越自私。

这句话像一记闷棍敲醒了我。

类似的情况,细细想来其实还是蛮多的。只是平时没有注意去警醒。我发现我那快中班的女儿,好像是有稍么一点养偏了。动不动就撇的小嘴,被说几句就垮脸,等着大人哄。

我觉得她对生活的期待有点高,不太能接受不如意,更重要的是,不容易快乐。

我想,是我的教养出了问题。

后来我老公对我说:你对她太好了,她会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。当某一天你给予的达不到她的期待值,她就会觉得你是一个“十恶不赦”的妈妈。

这句话说的我后脊发凉!该反思的是我。

直到现在我才深刻意识到:真正的爱,是克制,是放手,是为之计深远。

包办是温柔的陷阱,独立才是孩子真正的铠甲!

1、对孩子太好,孩子适应社会慢,抗挫力差

马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:

看一个人能不能做成事情,不要看他的情商,也不要看他的智商,而是要看他的抗挫商。

一个人能不能成才,就是看他面对不如意、困难和挫折的时候,有没有继续战斗的勇气。

所以在孩子踏入社会以前,不要对孩子太好。在父母的羽翼下,他是安全的。

让孩子自己多做一点,以后到了社会上,他才能更快适应,少走点弯路。

如果小时候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,习惯了这种舒适轻松的生活,等他到了社会上,发现不灵了。他就会开始痛苦。

因为社会不会特别在意和关照你的孩子,一切都要靠他自己。

但那个时候你供不上他了。而他还要重新做心理建设,去接受长大后待遇的巨大落差,容易脆弱。而生活的方方面面,都要从头开始适应和努力。

比起同龄人,适应力和抗挫力都跟不上。虽然肉体上长大了,但精神上也还是很容易退缩到“儿童状态”。

父母的过度保护,很可能剥夺孩子变强的机会,拖垮他成长的脚步!

2、对孩子太好,孩子不容易快乐

正如我生活中对女儿太好,事事亲力亲为给她准备好,反而把她养得娇惯,容易不开心发脾气。

这种生活和相处方式,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她对生活的期待,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,并且减少了她锻炼和成长的机会。

从神经发育的视角来说:过度保护,会阻碍大脑关键能力的发展。

1、多巴胺系统失调

表现为:即时满足的失调。孩子需要父母帮忙做的事,立刻就要做到。如要玩具立刻买。

直接导致孩子的大脑对普通愉悦刺激钝化,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快乐。也就是快乐的阈值不断提高。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儿。

2、前额叶发育迟滞

父母包办决策,剥夺孩子前额叶(控制冲动和应对变化)练习的机会。直接导致情绪调节能力弱化,表现为易怒、抗挫力低。

对孩子包办,最根本的,是让孩子看不清真实。孩子不知道,其实他拥有的已足够多,物质丰富,安全且富足。

3、克制自己“帮忙”的冲动,锻炼孩子有对策

作为宝妈,一定要先给自己做好这2点心态调整。

第一,区分“爱”与“替代”。爱是提供安全感,不是剥夺体验权。

第二,忍受适度混乱。饭粒撒桌、玩具摊一地、衣服反穿都是必经过程。叮嘱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干,给予情绪价值。

具体怎么做?

01妈妈放手,让爸爸带。

相比妈妈的感性来说,爸爸是更理性的那个。爸爸陪伴长大的孩子动手能力更强,也更聪明,情商更高哦。

02“懒妈妈法则”——故意留白

每天设定1-2见孩子力所能及的事(如收拾玩具、叠衣服),即使她做不好也不插手。

给予情绪价值(“妈妈相信你可以做到”,“需要时我会在旁边帮你”),通过小任务给予孩子“我能行”的自我效能感。

03需求延迟响应——打破“即时满足”

当孩子提出要求(如要喝水、找玩具),先让他自己尝试:“你先找找看,3分钟后妈妈再来帮你”

逐步延长等待时间,避免形成“一哭闹就满足”的条件反射。

04负情绪练习——允许合理发泄

当孩子因挫折发脾气时,不说“别哭”,改为“妈妈看到你很生气,需要拥抱还是自己冷静会儿?”

准[情绪角落]放软垫、画本,让她学习自我调节。

05“家庭责任可视化”——具象化贡献

制作【小帮手积分表】:摆餐具+1分,帮忙择菜+3分……

每周用积分兑换“特权”(如决定周末野餐菜单,看动画片时长等)。这有助于社会能力的发展,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。

4、写在最后

爱孩子,不是一场父母的自我感动。

爱是港湾,不是牢笼;放手不是不爱,而是更高级的守护。

有时候最深的爱,是克制自己帮忙的冲动。

自己少做一点,孩子才能多做一点。狠狠心把他们推到真实的生活面前,锻炼出自立生存的能力,这比留给他多少金银财富更踏实。